
7757人——這是上海今年前8月幫扶長期失業青年上崗的最新數字。距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8000名”指標,已是只有一步之遙。
青年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關鍵一環,更是穩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有一個特殊群體可謂難度最大,那就是長期失業青年。與大多數求職者最大的不同是,這一群體中的人員普遍缺乏就業欲望。這使得這些青年人在“芳華之時”待在家中,成了“宅一族”。本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盡管長期失業青年的就業難度極大,但是基層正在想盡一切辦法,為的就是讓他們能夠走出家門,不再“躺平”。
最長的連續失業14年
長期失業青年,是上海在近十年間重點關注的群體。
早在2011年時,上海就發現,城鎮登記失業青年人數及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1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中,35歲以下青年人約8萬人,約占登記失業總人數的30%,長期失業青年群體的總量約在2萬人左右。
自此,旨在促進長期失業青年就業的“啟航”就業幫扶計劃就此誕生,并延續至今。2015年,市政府首次將“幫助8000名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列為市政府實事項目,2016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海又多次將“幫助8000名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創業”列為市政府實事項目。
何為長期失業青年?記者采訪獲悉,目前定義基本為符合35歲以下、具有一定就業能力、失業6個月以上的、經過多次崗位推薦仍未實現就業的年輕人。即便有著這樣多的條件限定,依然很難想象,在上海各區的街道基層,納入這樣范圍的年輕人還不在少數。
采訪中,記者聽到的一個失業時間最長的案例——是14年。一位職業指導師告訴記者,這位年輕人從18歲畢業后,除了幾次偶爾的短暫工作經歷之外,至今仍在“家里蹲”,始終沒有上班,雖然他現在也不過32歲。
來自于職介基層的反饋,長期失業青年中,真正處于“6個月”左右的反而是少數,因為在這個時間段中,年輕人還往往“心存斗志”。往往最多的失業年齡段集中在1-3年之中,此外3-5年和5年以上的比例也不少見。
另外,從對長期失業青年的自身分析來看,學歷低專業差者占據了相當比例;自身“硬件”如長相、身高較差的也有一批;“高不成低不就”導致求職屢屢落空的同樣不少,另外,則是一批“懶得上班”的人群。
不愿就業、不想就業、不能就業——這三個“不”字成為了上海長期失業青年的“群像”。
低就業欲望會“宅到底”
一個顯著的事實是,在家“宅”的時間越長,青年人的就業欲望就會越低。
多位基層職業指導專家給出的“紅線”呈現出一致,青年人失業期從6個月到達一年,會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為什么長期失業青年的認定標準中,失業時間是6個月,而并非7個月、8個月或者是更少的5個月?”一位就業指導師如此反問道。
大量的實際案例中得以證實,在6個月的時間段左右,雖然青年人出于失業狀態,但其心里對工作的渴望并沒有失去,不少人依然有求職的意愿,所以在這個階段,通過就業幫扶還是可以助其上崗。
但是,一旦失業期超過1年以上,不少青年人的心態就會發生轉變甚至“巨變”。他們開始降低生活期望,也降低了就業欲望,不少具備就業能力的青年人寧愿“家里蹲”,也不出去找工作。
“到手工資不過3000多,錢少事多,還要每天來回奔波,我干嘛要去上班?”這是一位年輕人對就業援助員上門時的質問,“我在家開銷也不大,玩玩游戲不比上班舒服?”這種令人感覺有些匪夷所思的話語,卻成為了長期失業青年中普遍的一種心態。
從“傷不起”到“無所謂”,在這些青年人的內心最深處,“找工作”的意愿已經隨著時間,被完全隱藏了起來。
而不得不提及的,是這些長期失業青年的家長。很多基層一線的職介工作者普遍認為,年輕人不“上崗”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家庭環境、親子關系、父母觀念等家庭因素。
你或許無法想象,在回答就業援助員的問題時,一些青年人都是由父母代勞。而后者普遍的態度是,如果沒有一份“體面工作”,那還不如在家“待著”。對這份“體面工作”的標簽,則通常伴隨著“國企”、“月薪7000元以上”、“離家近”等。這往往會令就業援助員非常無語。
最夸張的是,在基層的排摸中,居然還發現了隱形“長期失業青年”。從社保記錄中可以發現,這些年輕人有繳費的記錄。然而現實卻是,他們并沒有去上過一天班,只是通過父母找關系“掛靠”在企業內,單位不會發放薪水,只是幫其繳金,而所有這些支出全部會由父母私下返還給公司。
“換句話說,就是爸媽幫其繳納社保,從而讓其退休后不至于一分錢拿不到?!边@位就業援助員無奈地說道,“有了這種‘呵護’,年輕人還怎么會去上班?”
想辦法把年輕人拉起來
不能讓長期失業青年“躺平”,是上海始終堅持的一點。即便因為種種原因,長期失業青年會處于“慢就業”階段,但“慢就業”絕不等于不就業。
多區就促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表面上看,很多長期失業年輕人還沒有買房買車的貸款壓力,大都處在“一人吃飽全家不愁”的狀態,還有人因為有家長的接濟,沒有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那種緊迫感,晃晃蕩蕩似乎對個體影響并不大。但是,很多工作都會有年齡的限制,一般35歲就是一道坎,每個人的青春畢竟有限,允許年輕人“晃蕩”的時間也不會很長,選擇一直“啃老”的人畢竟是少數。
更關鍵的是,沒有了希望,年輕人還談何夢想?因此,上海各級政府部門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喚醒”長期失業青年的就業欲望,幫扶其走上工作崗位。
在楊浦,就有著滬上首個“就業訓練工場”,專門“收治”長期失業青年、就業困難人員、找不到工作的應屆生,用“商務模擬”的方式培養他們的能力,讓他們重新找到工作的感覺,重塑這些青年人的內心,讓其對自我產生肯定。數據統計顯示,年輕人在“工場”接受培訓之后,最快的可在一周內找到工作,三個月內首次就業成功率高達8成。不少曾被企業一次次拒之門外的年輕人,最終找到了自己適合的崗位。
浦東新區的36個街鎮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則全部落實將失業人員“求職需求碼”及“崗位應聘碼”海報張貼在中心窗口處,每周后臺滾動更新20家企業崗位信息,及時將崗位送到窗口辦理失業人員手中。截至目前,填寫需求問卷1326人,納入重點服務對象328人。
黃浦區的“青年助業直通車”則以“職場微心愿”為主題,針對應屆畢業生以及35歲以下失業青年特點,精心打磨了全過程就業服務鏈,通過線上“測、學”,線下“練、做”的“雙輪驅動”運作模式,助力青年上崗。區、街道、社區三方還聯動打造的“家門口就業服務小站”,幫助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
特別是今年,上海市人社局等單位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工作的通知》并全面啟動實施。其中啟用了“學員推薦制”等新舉措,這是“青年見習計劃”實施近20年來的又一次優化升級。
所謂“學員推薦制”,旨在解決就業困難青年被見習基地招錄難度較大的問題,提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見習學員招錄環節的參與度。
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職業(創業)指導人員根據基地見習崗位類型、規模等情況為有見習意向的未就業青年推薦與其自身條件相匹配的見習崗位。對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推薦的見習對象,見習基地原則上均應予以錄用。
見習新政還特別對“一次性帶教費補貼”條件進行了優化,鼓勵見習基地正式錄用推薦制學員。這對失業青年而言又是一大利好,在同等條件下,增加了推薦制學員見習結束后被正式錄用的可能性。
據悉,自2002年起,上海市已有超過35萬名青年參與了見習計劃。上海人社局表示,該計劃實施以來,見習政策為上海市連續多年完成“幫助8000名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創業”市政府實事項目、確保登記失業人員中的青年占比維持在20%左右的較低水平發揮了顯著作用。
內容來源:中工網

咨詢電話
400-699-7800
咨詢郵箱
news@blueseahr.cn
客服質量反饋郵箱
bs-qc@blueseahr.cn